OB电竞 2018年10月15日 16:14
1.学科沿革
生物制药工程学科是河南省第九批重点学科,2018年由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与原制药工程学科合并成立,学科主任为郑晓珂教授,下设教研中心和研究中心两个部门,教研中心主任为李朋伟和马利刚博士,科研中心主任为赵乐博士。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成立之初合并在形态机能教研室,文革后期改为生理生化教研室,1984年独立为生物化学教研室,教研室主任先后由石友亭、陶咏梅担任。2002年7月更名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制药工程学科是在OB电竞 传统优势中药学、药学学科上成长起来的由药学、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形成的交叉学科,成立于2006年,创建学科主任为王宪龄教授,2009年被OB电竞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2010年又遴选为省级重点学科培育学科。
学科现有专职教师23人,兼职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21人,博士生导师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人,已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总人数的90%,学科专职教师中博士比例为80%。教研室成员分别来自日本冈山大学、日本金泽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河南省首批“千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河南省高等OB电竞特聘教授1名,河南省优秀专家1名,河南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名,河南省高等OB电竞教学名师1名,仲景骨干学者1名,仲景青年学者5名。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1名;教研室专职教师整体学历较高,梯次分明,学缘结构合理,是具有专业“杂交”与互补优势的教研室。
2.学科特色
本学科以河南省丰富的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对中药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道地药材生物合成途径的功能基因、以及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发酵工艺流程改进等进行研究,以现代的手段来探讨传统的功能,探明中药发挥作用的成分及作用机理,同时在基因、蛋白、代谢产物等不同层面对道地药材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的功能基因进行研究,围绕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面向企业,解决企业中工艺、工程技术问题和制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产学研结合的突破,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形成以河南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的、特色鲜明的生物制药工程学科。
学科教师教风严谨,注重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创新,化解教学的难度,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授课效果,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主持完成河南省高等OB电竞教学改革项目1项,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在线开放课程《生物化学》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近五年,1名教师被评为河南省高等OB电竞特聘教授,1名教师2018年度被选拔为河南省千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教师被评为度河南省高等OB电竞教学名师,1名教师在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中荣获三等奖。
学科为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数字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副理事长单位、为河南省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生物化学》(第三版)的主编单位、为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主编单位、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医学分子生物学》的主编单位。
学科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承担多项省部级和企业科研项目,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极大地加强了学科教师的产学研合作能力。正在进行973课题1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2项、郑州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河南省高等OB电竞重点科研项目2项,完成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河南省重大公益项目1项,河南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广东省绿色精细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课题1项等,学科成员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70余篇,其中被SCI、EI、Medline数据库收录50余篇,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卫生厅等科技成果奖多项,参加全国统编教材编写18部,其中主编3部,副主编3部,参编著作10部,申请发明专利14项,其中授权专利8项;1名教师荣获首届郑州市“十大科技女杰”,授予郑州市“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
3.人才培养
学科主要承担研究生《生物化学实验方法技术》、《高级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本科生《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酶与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工艺学》、《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药物制剂工程》、《药物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生物制药工艺学》、《机械制图》、《化工原理》、《中药提取分离工程》、《制药设备与设计》、《制药过程自动化与仪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专业英语》、《生物制药》、《电子电工学》、《化工技术经济》、《制药工程概论》、《制药过程安全与环保》、《生物分离工程》、《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工程设备》、《病毒学》等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工作。
生物制药工程学科还是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的支撑学科,申报获批制药工程特色专业、河南省普通高等OB电竞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专业等质量建设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学科发展的基础与力度。
4.科学研究
在学术研究上学科成员结合自己专业特点,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
(1)中药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以生物化学理论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究中药,用现代的手段探讨传统中药的功能,探明中药发挥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加快中药学走向世界的步伐。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中药的研究提供了诸多的技术手段,使中药在保留整体、宏观优势的同时取得现代科学的微观分析,从基因角度阐明中药作用机制和毒理以及用基因芯片技术来确认中药的功能以及发现新的功效,从而推动中药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2)中药制药原料及产品开发技术研究
发挥OB电竞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超声辅助提取、膜分离、分子蒸馏等现代提取、分离技术精制中药制药原料,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制药原料的理化性质、分子结构及中药产业化应用领域研究,研究中药新用途,拓宽应用领域,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研究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河南省道地药材开展转录组测序和基因组测序,获得一批与道地药材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相关的关键酶基因,对这些基因进行功能研究,阐明道地药材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机制,为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提高道地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奠定基础。
(4)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方向
以地黄等河南道地药材和大宗药材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mRNA、lncRNA、sRNA序列信息并进行分析,克隆其中的关键酶和关键调控因子编码基因,并通过构建过表达转基因、基因编辑等方法在植物体内鉴定其功能,为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新的功能元件,为工程细胞中天然药物的高效生产奠定基础。
(5)肺部疾病呼气诊断与荧光传感机制
主要从事肺部疾病(肺癌和真菌感染类)早期呼气诊断标志物筛查和新型多孔材料分离传感作用机制的研究,包括肺癌、真菌感染类肺炎等患者的呼气采集、分析及标志物筛查及应用,新型发光MOFs材料对挥发性有机物的荧光传感作用机制,生化产物、天然产物的分离与纯化等。
(6)制药工艺、制药装备及中药现代化研究
围绕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面向企业,解决企业中工艺、工程技术问题和制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产学研结合的突破,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
(7)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
基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在药物设计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中药现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步展开一些计算化学在中药领域的研究工作。
5.学术带头人、学科主任简介
学科主任:
郑晓珂博士,毕业于日本冈山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学专业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原“千人计划”领军人才,河南省特聘教授,“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主编,“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子生物学》主编,河南省优秀专家,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省第九批生物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省教学名师。
研究专业为中药学,研究方向:中药药效作用机制研究。
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1项315万;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项——候选药物144万及临床前研究342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33万,主持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1项100万、主持河南省重大公益招标项目100万元等。
近年来在《Phytomedicine》、《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其中SCI论文34篇。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13项。
教研中心主任:
李朋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原料及产品开发研究方向带头人,河南省化工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高等OB电竞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1项、广东省绿色精细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课题1项、郑州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和河南省高等OB电竞重点科研项目1项。近五年内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
研究中心主任:
赵乐博士,副教授,2004年和2007年在河南师范大学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1年9月到河南中医药大学工作,主要从事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及活性研究,近年来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1项、博士科研启动基金1项,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国家级项目,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参编教材4部。在Curr Top Med Chem、Chemosphere、Acta Physiol Plant、J Proteome Res、药学学报、中国药学杂志、植物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
教研中心副主任:
马利刚博士,讲师。从事药用植物次生代谢途径及调控研究,主要承担《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工程实验》等课程,任《分子生物学》课程负责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医药学分会理事、青年委员会委员。工作以来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4部、著作2部,参与《生物化学》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生物化学》河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1项,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河南省教学质量工程2项,河南省教学成果鉴定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1项,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1项。
6.学科成员
姓名 |
性别 |
学历/学位 |
毕业院校 |
技术职称 |
是否硕博导 |
专业 |
郑晓珂 |
女 |
博士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教授 |
博、硕导 |
中药学 |
李朋伟 |
男 |
博士 |
华南理工大学 |
副教授 |
硕导 |
化学工程 |
赵乐 |
男 |
博士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副教授 |
否 |
发育生物学 |
马利刚 |
男 |
博士 |
武汉大学 |
讲师 |
否 |
植物发育生物学 |
王蕾 |
女 |
本科 |
中国药科大学 |
副教授 |
否 |
生物化学 |
殷鹏辉 |
男 |
本科 |
南京理工大学 |
讲师 |
否 |
制药工程 |
武慧敏 |
女 |
硕士 |
郑州大学 |
讲师 |
否 |
生物化学 |
仝 艳 |
女 |
博士 |
南京大学 |
副教授 |
硕导 |
制药工程 |
邹玉玺 |
男 |
硕士 |
郑州大学 |
讲师 |
否 |
生物化学 |
张景亚 |
女 |
博士 |
郑州大学 |
讲师 |
否 |
制药工程 |
黄睿 |
女 |
硕士 |
军事医学科学院 |
讲师 |
否 |
生物化学 |
岳丽丽 |
女 |
博士 |
四川大学 |
讲师 |
否 |
制药工程 |
史胜利 |
男 |
博士 |
武汉大学 |
讲师 |
否 |
生物化学 |
吕品 |
女 |
博士 |
郑州大学 |
讲师 |
否 |
制药工程 |
安娜 |
女 |
博士 |
武汉大学 |
讲师 |
否 |
分子生物学 |
张莉 |
女 |
博士 |
日本金泽大学 |
讲师 |
否 |
生命科学 |
张志娟 |
女 |
博士 |
华南理工大学 |
副教授 |
硕导 |
化学工程 |
胥会芳 |
女 |
博士 |
山东大学 |
讲师 |
否 |
物理化学 |
李缘君 |
女 |
博士 |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
讲师 |
否 |
植物学 |
王斯佳 |
女 |
博士 |
华东理工大学 |
讲师 |
否 |
化学工程 |
新吉乐 |
男 |
博士 |
吉林大学 |
讲师 |
否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何海荣 |
女 |
博士 |
东北农业大学 |
讲师 |
否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李圆圆 |
女 |
博士 |
华南理工大学 |
讲师 |
否 |
化学工程 |
李军 |
男 |
本科 |
黑龙江商学院 |
副教授 |
硕导 |
制药工程 |
李肇进 |
男 |
本科 |
河南中医学院 |
副教授 |
否 |
制药工程 |
王磊 |
男 |
硕士 |
中国药科大学 |
副教授 |
否 |
制药工程 |
时博 |
男 |
硕士 |
广西中医学院 |
副教授 |
否 |
制药工程 |
克迎迎 |
女 |
博士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讲师 |
否 |
中药学 |
韩永光 |
男 |
博士 |
四川大学 |
副教授 |
否 |
生物化学 |
7.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科先后与河南省奥林特药业有限公司、安图生物、郑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了多方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术影响不断扩大。本学科鼓励学科内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积极加入各种学术团体。近五年,本学科教师共有50余人次参加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